读《金匮》探索诊疗痛风的秘笈
作者:世中联 时间:2019-07-13 人气:4449次
2019年7月13日上午,第四批全国中医(临床、基础)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第四期中医药经典理论培训课程主题为“读《金匮》探索诊疗痛风的秘笈”,主讲老师为崔公让教授。
崔公让,主任医师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名誉主任。首届“全国名中医”,第二、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,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,“河南省中医药事业终身成就奖”获得者,“河南中医外科事业终身成就奖”获得者。先后兼任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,中医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顾问,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外治分会顾问,河南省中医外科学会名誉会长,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顾问,《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》编辑部副主任、《世界中医药杂志》编委会顾问,河南省文史馆馆员等。
从事临床近60年,擅长以中医药为主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、脉管炎、动脉硬化闭塞症、肢体动脉栓塞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、血管瘤、大动脉炎、变应性血管炎、下肢静脉溃疡、淋巴水肿、红斑性肢痛症、雷诺氏综合征、干燥综合征、痛风性关节炎、斑秃、面瘫、三叉神经痛、带状疱疹、头痛、颈肩腰腿痛等外科疑难病。
崔公让教授从痛风病名溯源出发,指出“痛风”的病名为元代医家朱丹溪最先明确提出,金元以前并无“痛风”一词,《格致余论•痛风》云:“彼痛风者,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,其后或涉冷水,或立湿地,或扇取凉,或卧当风。寒凉外抟,热血得寒,污浊凝涩,所以作痛。夜则痛甚,行于阴也。”通过中医、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,分析概括了痛风的中西医异同,指出二者都有突发关节红、肿、热、痛的临床特征,但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都不能等同。
崔老详细阐述了历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研究过程及不同观点,如朱丹溪认为痛风起于血分受热,复加外受风寒湿邪所致,与一般痹证之病起于外受风寒湿等六淫之邪不同;明代张景岳则确认痛风的发病与饮酒和食物有关;现代医家多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在于先天脾肾功能失调,则湿浊排泄减少,至痰浊内聚,此时感受风寒湿之邪、劳倦过度、七情所伤,或酗酒食伤,或关节外伤等,则加重并促使痰浊流注关节、肌肉、骨骼,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,亦即痛风性关节炎。
最后,崔老通过痛风病程与辨证、病因病机的探讨,尿酸盐结晶与痛风临床检查与诊断、治疗方法与方药,详细讲解了痛风的病因病机、临床辩证用药。并为大家带来了痛风的预防和非药物疗法,以及如何合理进行饮食避免痛风发作。授课期间,崔老还走下讲台,亲自为学员进行操作示例。
学员有感赋诗:
(一)
崔公论疗病,其有大不同。
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弱者能胜强,柔者可克刚。
视者并非真,真者不可全。
百曲又千折,唐僧悟心经。
明辨寻其因,执用须两中。
(二)
痛风究其因,其为伏邪居。
脾肾亏虚本,湿热浊邪盛。
红肿发四肢,疼痛不可忍。
颈胸四椎处,痛风亦可停。
临床明查验,尿酸盐结晶。
参西又衷中,观手诊痛风。
(三)
袪瘀不可猛,温阳未过燥。
补虚勿过热,关键是魁赢。
丹葛慈黄草,两头尖柴芩。
此为基础方,加减参临证。
魁者加膏栀,赢者去黄芩。
再加四君子,肉桂肉苁蓉。
还有木贼草,金剂能镇痛。
饮食宜有节,七情须有常。
再添片言语,恬淡悟化中。
Copyright 2017 世中联(北京)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:京ICP备18021131号